勇闖禁區(qū)智取白鎢
剛剛舉行的2011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由中南大學教授趙中偉領銜主持的《難冶鎢資源深度開發(fā)應用關鍵技術》項目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該研究為我國鎢資源使用年限由原來不足5年延長到25年以上提供了技術支撐。
2月15日下午5時,剛剛從北京領獎歸來的趙中偉教授,參加完中南大學舉行的簡短歡迎儀式后,顧不上休息,就和同事一起在辦公室里接受了記者采訪,講述了這項歷時7年完成的攻關的來龍去脈。
8成鎢難處理
鎢資源顯危機
小到白熾燈絲,大到地鐵施工盾構機的刀頭,都離不開稀貴金屬鎢。作為硬質合金等的關鍵原料,鎢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被列入國家戰(zhàn)略儲備物資。
“我國鎢的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湖南、江西又為最多。但是,容易處理的黑鎢不到兩成,幾乎消耗殆盡,其余都是高雜難處理的白鎢。以至于早些年學術界有個說法,鎢只能用3到5年了。”趙中偉說。
究竟有多難處理呢?趙中偉解釋得非常形象:“由于成礦的原因,白鎢天生多雜質,其中,同為稀有金屬的鉬最多。而鉬和鎢就像孿生兄弟,化學性質非常接近,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上就是鄰居。處理起來很難兩全其美。有的白鎢精礦中,鉬為鎢的10%,甚至高達鎢的3倍,成了鎢中有鉬、鉬中有鎢,分不清彼此。最難的是,國內外同行早已認定并寫進了教科書:用堿分解的方法只適用黑鎢精礦,不適用白鎢精礦。”
當然,從經濟上來說,鎢鉬分離得不干凈也很不劃算。“鎢治煉中只要保留了一點鉬,就不好賣了,價格至少差數(shù)千元人民幣。”趙中偉說。
面對鎢資源利用的危機,開發(fā)環(huán)保、深度除雜的鎢冶煉技術制備高純度鎢粉和制造高性能鎢制品,改變我國高附加值產品仍需高價進口的局面,迫在眉睫。
沖破理論禁區(qū)
模擬成礦過程
如何處理高鉬高雜鎢礦呢?趙中偉教授介紹,中南大學集中優(yōu)勢學科冶金、材料、化學領域的專家和我國著名的鎢企力量,從2001年起,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等的支持下,開始了聯(lián)合攻關。
多種方法試過后不盡如人意,項目組將目光轉到了存在多年的理論禁區(qū)。堿分解法為鎢冶金中分解黑鎢精礦的常用方法,它具有工藝簡單、分解率高等特點。但在通常條件下,由于堿與白鎢礦難以反應,因此過去國內外學者都認為在工業(yè)條件下用堿法處理白鎢精礦是不可能的。項目組向不可能發(fā)起了挑戰(zhàn),建立了復雜鎢礦堿浸出過程的“贗三元系”理論,突破了堿不能分解白鎢的理論禁錮,研發(fā)出基于浸出/結晶耦合機理的堿浸出技術。“就像是水熬中藥一樣,終于可以用堿來分解白鎢精礦了。”趙中偉特意補充道,我們的老師,項目組的顧問著名鎢冶金專家李洪桂教授,對研究給予了堅定的支持和指導。
分解完白鎢精礦,如何分離鎢鉬這對孿生兄弟呢?項目組拓寬思路,借鑒了其他學科的研究。“既然白鎢礦雜質含量高、黑鎢礦雜質含量低是幾百萬年地球化學運動的結果,那么就倒著模擬成礦過程,順水推舟,實現(xiàn)鎢鉬分離。”趙中偉說。最終,項目組揭示了鎢鉬酸鹽優(yōu)先沉淀順序的調控規(guī)律,發(fā)明了高效分離宏量鎢鉬的技術,可使占我國鎢資源40%以上的鎢鉬共生復雜礦得到有效利用。
減少白鎢精礦冶煉中的廢水排放,也是至關重要。“以前的離子交換技術只能處理低濃度的溶液,非得稀釋10多倍才能處理。項目組發(fā)明了高濃度離子交換的新技術,對濃度為傳統(tǒng)技術下10至15倍的溶液進行直接處理,而不必再稀釋,用水大幅度減少。”趙中偉說。當年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團隊成員往返于湘粵之間,奔走于學校實驗室和企業(yè)中試現(xiàn)場。“那時沒開通高鐵,路上比現(xiàn)在折騰。不記得來來回回多少次,只記得有次快過年了硬是買不到回程車票,最后是企業(yè)派車送回來的,一路上車流滾滾,走走停停。”趙中偉回憶說。
打通產業(yè)鏈條
實現(xiàn)產品增值
鎢6成的用量是做硬質合金。有了高純度的鎢中間產品,如何造出使用壽命更長的硬質合金呢?
項目組基于建立的硬質合金中碳、氮擴散動力學模型,通過引導和控制液相Co中的擴散和物質遷移,發(fā)明了三明治結構、表面韌性梯度結構以及特粗晶等新型結構硬質合金制備技術,開發(fā)出高性能的硬質合金鉆齒和涂層刀片。新型結構鉆齒的鉆探性能顯著高于傳統(tǒng)硬質合金,壽命提高2倍以上。復合涂層硬質合金刀具的切削壽命達到國際龍頭企業(yè)的先進水平。
“所謂梯度硬質合金,就是外硬內韌,這樣才能強而不脆壽命長。Co就像糨糊一樣把碳化鎢連接起來,引導和控制液相Co中的擴散和物質遷移,可以實現(xiàn)自主調控硬質合金組織結構。”項目組另一位主要完成人賀躍輝教授解釋道。
由于項目組發(fā)明了從鎢資源利用到高端產品生產的整套關鍵技術,為我國鎢資源使用年限由原來不足5年延長到25年以上提供了技術支撐。生產的系列高技術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解決了我國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的亟需。據(jù)悉,該項目共申請26項發(fā)明專利,其中授權21項。項目技術成功應用于我國最大的廈門鎢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限公司等,近3年已實現(xiàn)新增產值118億元、利稅26億多元。潛在經濟效益更是高達4100億元。
“下一步,我們還要深入研究,爭取做得更好。”說起打算,46歲的趙中偉教授以大實話回應。讓我們靜待更多的好消息!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fā)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chuàng)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fā)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lián)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lián)系,本站將盡可能協(xié)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