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等資源需加大戰略與商業儲備
【中鎢在線新聞網-鎢新聞】
資源產品進口持續增加
21世紀以來,在持續性旺盛需求推動下,中國資源產品進口量大幅增長。2001年~2011年,中國初級產品進口額年均增長率高達26.2%,比上世紀90年代高出10個百分點,比同期全部進口額的年均增長率高出6個百分點。
重要資源產品中,原油、煤炭、鐵礦石、大豆四大品種進口增勢尤為強勁——
鐵礦石進口量從2002年突破1億噸后,相繼越過2億噸、4億噸、6億噸、8億噸臺階,以倍加速度跳躍式增長。截至2013年,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已經達到8.2億噸,年均增幅超過25%。
從上個世紀90年代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后,中國的石油進口量一直持續增長,到2013年已經達到28195 萬噸,比2001年增長了3.7倍。
2011年,中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煤炭進口國,此后一直穩居世界第一。2013年,全國進口煤炭32708萬噸,比2001年增長了130倍。
有觀點認為,今后10年內,中國資源產品需求量還會有很大幅度增長。譬如,中國粗鋼年度需求峰值今后將達到12億噸,相對應的鐵礦石進口量也會上升至12億噸,比較2013年的8億噸規模,至少還有50%增長空間;消費峰值時,全國能源消費量將達到70億噸標準煤;10種有色金屬有可能達到1億噸規模,也就是目前消費量的1倍多;其他資源產品消耗,如天然氣、橡膠、糧食等,也會大大高出目前水平。受其影響,今后中國資源產品進口依存度將保持較高水平,石油、鐵礦石、銅、鎳、大豆、天然橡膠等重要產品進口占比可能在5成以上。
在推動中國資源產品進口規模繼續擴大的諸多因素中,未來史無前例的城鎮化尤為重要。居民住房結構、交通道路結構與農業耕作方式三個方面的巨大改變,顯著增強了未來中國資源產品消費強度,提高了單位GDP的資源產品含量。
不僅如此,由于目前國內許多資源產品質量先天不足,其生產能耗與水資源消耗太高,環境破壞嚴重,從節能減排角度出發,國內不宜過多生產。中國每年累積大量外匯亦需要通過大量進口資源產品獲得釋放,以此尋求國際貿易平衡,舒緩人民幣升值壓力。
同時,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人均收入與消費差距。中國許多資源產品人均消費(實際終端消費,而非加工消費)與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巨大需求增長空間意味著未來10年、20年、30年中國資源產品需求的深厚增長潛力。
“熱錢”出境是利還是弊?
目前,全球經濟生活的一件大事,就是美聯儲退出“QE”,逐步向常規貨幣政策回歸。有人擔憂此舉可能導致資源產品在中國風光不再。筆者認為,其實“熱錢”出境有利于中國經濟增長,進而提高中國資源產品需求。
首先,我們可借“熱錢”大量出境之機,紓緩人民幣升值壓力,更多承接世界經濟復蘇所帶來的好處,增添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
其次,可以減少人民幣外匯占款,減輕過多貨幣供應對中國物價上漲的推力。國家可順勢擴展宏觀調控空間,采取更多措施推動中國經濟更快增長。
再次,乘機降低“存準”,促進中國貨幣政策盡快向合理水平回歸,釋放大量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領域。
最后,推高美元匯率,壓低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從而降低中國經濟建設成本。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雖然美聯儲退出量寬,全球大量美元資金向美國本土回歸,但中國可能會是一個例外。2013年四季度及今年1月份,中國資本項目依然較多順差,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亦保持升值態勢,這顯示“熱錢”并未從中國大規模撤離。從當前及今后發展情況來看,繼續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對全球資金依然具有很大吸引力。
由此可見,2014年中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可能不是“熱錢”出境,而是其繼續涌入,逼迫人民幣過快升值。因此必須未雨綢繆,采取對應措施,刺激“熱錢”離境,至少是減弱“熱錢”涌入規模。
結構調整不改需求旺局 合理調整經濟結構,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內容。隨著中國經濟轉型,消費將逐步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特別是服務業占據經濟比重會有顯著上升。但不能因此就認為資源產品中國需求因素減弱,甚至得出大宗商品超級周期已近尾聲的結論。 實際上,調整經濟結構勢必要求增強國民經濟“短板”,比如更為關注環境保護、提高城鄉基礎設施水平等,這都需要大量施工建設與日常維護,產生更多的資源產品消耗。同時,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更多來自國內消費,包括服務業的更快增長等,但這不會改變中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必然產生的資源產品消耗量增加的基本趨勢。 必須指出的是,過去出口外向型的經濟結構中,許多資源產品并非由中國國民自己消費,而是進口到中國進行加工,再轉手出口,最終被國外居民所消費。2013年,中國直接與間接出口粗鋼差不多有1.5億噸,需要消耗高品位鐵礦石2億噸左右。也就是說,中國當年所進口的8億噸鐵礦石,至少有1/4是被境外居民消費了。隨著中國經濟再平衡,國內消費比重提高,出口占比下降,今后將會有更多資源產品被中國國民所消費,而不是減少。 今后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很有可能下降,不太容易恢復到兩位數的增長率,但由于基數的持續提高,即使增長率出現回落,因此增加的資源產品絕對量也比以前大了許多。所以說,盡管中國經濟面臨重大變化,但資源產品長期需求前景依然正面。 全球資源產品需求增加新動力 審視資源產品供求關系,不能局限于中國國內,還要有全球視角。放眼今后世界經濟發展,有兩個新因素會推動全球資源產品需求的巨大增長。 一是世界經濟復蘇所推動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由此產生巨大資源產品需求。 近期以來,全球經濟,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復蘇態勢明顯。經合組織新近公布的去年12月份綜合領先指數(CLI)顯示,其成員國與歐元區的整體水平均高于100,分別為100.9和101.1。英國中央銀行發布最新報告預計,英國今年經濟增速將達到3.4%,比此前預計的2.8%有大幅上調。 發達國家經濟復蘇,將會推動其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發達國家進行的電力設施、水利設施、高速公路修復與高速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由此產生資源產品需求巨大。麥肯錫發布報告認為,到2030年,全球需要投入57萬億美元,進行道路、電力以及水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來維持經濟增長。今年1月份,中國出口(按美元計算)在去年同期高基數的基礎上繼續增長10%,其中鋼材出口量達到677萬噸,環比增長26%,同比增長38%。
二是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巨大發展潛力。 人口增長是資源產品需求增加的最重要因素。美國人口普查局不久前發布的數據認為,2025年世界人口將突破80億關口,2050年則達到94億。當印度、巴西、印尼、南非等新興經濟體國家今后一起進入經濟較快發展階段,而且是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時,由此增加的資源產品需求總量會是很驚人的。 新興經濟體國家中,印度最有可能顛覆未來全球資源產品供求關系。現在印度在礦石、金屬、石油等資源產品的人均消費方面,只有中國的1/5到1/10,與美國比則差距更大。隨著印度加工制造業的發展,其未來一定會憑借世界最多人口國家地位,崛起為全球最重要的資源產品消費大國。以鐵礦石市場為例,未來10年之內,印度有望由以前的全球最大現貨鐵礦石出口國家,轉變成為世界最重要的鐵礦石凈進口大國,并引發鐵礦石全球供求關系的劇烈變化。
未雨綢繆多方面籌謀資源戰略 由此可見,從全球范圍與長遠戰略眼光來看,今后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制約因素不是缺乏需求,而是重要資源產品供應的瓶頸約束。必須高度關注這個問題。 一是要繼續進行境外資源產品投資,進行兼并重組。即便遭遇一些挫折,也要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不斷完善,堅持不懈地進行下去。 二是要在國內進行重要資源產品儲備。我們要建立石油、礦石、有色金屬、橡膠、糧食等重要資源戰略庫存儲備。這種庫存儲備應當數量規模巨大,除了能夠滿足特殊情況下的必要需求之外,還要能夠影響國際市場供求關系與行情波動,真正體現中國的價格影響力。 三是要大力培育發展各種資源產品市場,包括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同時加快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 四是要適度調整國內建筑結構,在大城市商廈和公用設施建設中,要鼓勵推行鋼結構建筑,逐步減少對于進口礦石依賴。鋼結構建筑,雖然初期建設成本較高,但考慮到環境保護與資源保障,算長遠大賬還是劃得來的。 五是加大國內金屬、塑料、橡膠等廢舊物資回收力度,大力開拓“城市礦山”資源,尤其是要研發提高各類電子產品回收技術,但不可以在回收過程中導致二次污染。國家要在稅收、貸款等各個方面予以支持。 多方面籌謀資源產品全球戰略,還必須考慮地緣政治影響。目前,全球石油供需格局正在發生大的改變。美國對于境外進口依賴,尤其是對中東石油需求下降,使其外交政策不再被國際油價“綁架”;而中國則向相反方向變化,2013年進口原油2.8億噸,對外依存度接近6成。 在此格局之下,中國能源發展和安全或將面臨嚴峻挑戰,對于價格上漲更為敏感。不僅是石油如此,中國在礦石、有色金屬、谷物等其他資源產品方面也面臨同樣問題。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需要加大資源產品的戰略儲備與商業儲備,作為中國外匯儲備適度實物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中國應對國際行情波動與供求關系變化的殺手锏。
鎢鉬制品生產商、供應商:中鎢在線科技有限公司
詳情查閱:http://www.chinatungsten.com
訂購電話:0592-5129696短信咨詢:15880262591
電子郵件:sales@chinatungsten.com
鎢圖片網站:http://image.chinatungsten.com
鎢視頻網站:http://v.chinatungsten.com
鎢新聞、價格手機網站,3G版:http://3g.chinatungsten.com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