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有色行業率先“覺醒”
供給側改革的最大難點之一是去產能,壓縮無效供給,也就是李克強總理所說的處理“僵尸企業”。關于壓縮過剩產能,早在四五年前國家就三令五申壓縮煤炭、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行業過剩產能,但一直效果不佳。
目前出現的新情況是:在國家沒有出臺更嚴厲措施的情況下,有色等行業企業已經率先覺醒,自動通過行業協會等協調壓縮產能。
先是10月中旬北方稀土、廈門鎢業、廣晟有色、南方稀土、五礦稀土五大稀土集團打響限產“第一槍”,宣布全年冶煉分離產品生產量將較工信部下達給公司的2015年稀土總量控制計劃指標量減少10%左右;再是11月20日十大鋅煉廠宣布明年減產50萬噸;緊接著11月28日,包括江西銅業、銅陵有色等在內的九大銅煉廠計劃2016年集體減產精煉銅20萬噸,相當于今年產量的5%。
在國外,全球最大的鋅礦石生產商嘉能可10月初宣布,公司將把鋅產量削減50萬噸,相當于全球鋅供應量的約4%。這是該公司應對大宗商品價格疲軟的最新舉措。全球最大銅生產商智利國家銅業公司11月30日表示,該公司在今年1月至9月銅產量呈現微幅增長,如果未來銅價格下跌幅度加大,該公司可能將不得不選擇減產。
有色行業“自發”限產保價行動堅決,完全因為形勢比人強。10月和11月,由于美元升值、新興市場需求繼續疲軟等因素影響,銅等大宗商品跌幅更加明顯,不斷刷新六年來低點。而且從目前情況看,銅價很快復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促使許多礦商宣布暫時停產。鋅、鎳等小金屬情況也大致如此。
有色行業限產堅決而迅速,與該行業產能主要集中于有限的幾家、十幾家企業有很大關系。集中度較高,事情就好辦一些。而產能過剩最為嚴重的煤炭和鋼鐵企業,雖然也想努力去產能,但由于所涉企業眾多,效果基本為零。
煤炭價格快速下滑主要還是產需發生了明顯的不協調,國內煤炭產能太大了,加上在建項目,一年產能在50多億噸上下。“神華集團一直試圖穩定煤價,甚至主動上漲煤價,但神華集團一年的產能僅僅4個億,怎么能決定產能達50多億的市場呢?”神華銷售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崔鳳海雖然無奈,但說的是實情。
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所召開的煤炭行業脫困聯席會議已經召開了43次,全行業脫困的努力仍在繼續。但并不是所有煤企都在減產。有數據顯示,部分煤企集中的省份煤炭產量盡管同比增幅有所放緩,而同比產量仍在繼續攀升。因為所有的企業都有富裕的產能,前期的投入都擺在那里,只要能銷售,多產多賣一點就能補一點生產損失,大家都在考慮各自的利益,結果產量往往是越減越多,價格戰往往越打越烈。
鋼鐵行業因生產的連續性和特殊性,以及與地方財政千絲萬縷的聯系,去產能很困難。但11月13日,唐山松汀鋼鐵產正式宣布全面停產,員工全部放假,這是繼山西海鑫鋼鐵之后國內第二家500萬噸級規模的鋼企因高負債及資金鏈壓力停產,意味著我國鋼鐵行業已正式轉入痛苦的被動去產能進程。
水泥行業的去產能起步較早,如新疆、寧夏等地利用冬天寒冷時機停窯,其他各地紛紛效仿。水泥行業產能轉移也有收獲,如龍頭企業海螺水泥在印尼設廠生產水泥,中材國際在尼日利亞建設水泥生產線等。
總之,無論是有色,還是煤炭、鋼鐵、水泥等其他過剩行業,都在嚴酷的市場環境下艱難去產能。這一過程更多源于市場的力量,而不是政府強推。也許,這樣化解產能過剩會更徹底、更有效率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