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視野下南丹有色金屬行業發展現狀及建議
南丹縣在廣西的西北部、河池市的北大門,交通便利,有色金屬資源較為豐富,縣境內已探明潛藏的有色金屬元素達20多種。其中:錫、鋅、鉛、金、銀、銅、銻、鎢、鉍、銦等金屬儲量較多,錫、銦的儲量又居全國之首,號稱“中國錫都”。 一、南丹縣有色金屬行業的發展現狀
(一)企業分布緊湊集中。目前,南丹縣境內的主要礦床和采選企業集中分布在大廠、車河、芒場三個鄉(鎮)。主要的加工冶煉企業集中在河池·南丹車河有色金屬深加工工業園區。到2015年底,在國稅部門注冊登記的有色金屬行業企業達121戶。其中:有色金屬采選企業49戶,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企業13戶;有色金屬商貿企業59戶;增值稅一般納稅人80戶、小規模納稅人42戶。納入重點稅源監控系統監控的企業有13戶;其中:納入國家稅務總局監控的有7戶,納入自治區國稅局監控的有6戶。隨著高新尖端技術的引進和深加工產業鏈的做大做長,繁衍的產品、半成品達20多種,有色金屬采、選、冶行業已成為南丹縣的經濟支柱產業和主要稅源。
(二)稅收貢獻占比率高。從國稅部門的收入統計數據中得知:2012年,南丹國稅局組織稅收入庫3.61億元,有色金屬稅收入庫2.70億元,占總國稅收入的74.92%;2013年,組織稅收入庫4.28億元,有色金屬稅收入庫3.31億元,占總國稅收入的77.26%。2014年組織稅收收入入庫4.54億元,有色金屬稅收入庫2.85億元,占比63.33%;2015年1-11月,組織稅收收入入庫2.5億,其中有色金屬稅收收入1.6億元,占比達到從近5年度稅收入庫的比例中分析推算,有色金屬的稅收基本占到南丹國稅總收入的70%以上,是南丹縣重點稅源行業,也是南丹縣的財政支柱,有色金屬產業的興旺發達決定了南丹的經濟命脈和財政興衰。
(三)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從2012年春季始,南丹縣就按照自治區出臺的“執行環境倒逼機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相關要求組建工作組,全力開展對采、選、冶企業的綜合評估和排查,以實施“產業增量、發展提質、環保達標”為契機,按照“關閉淘汰一批、改造升級一批、發展培育一批”的要求,加快推進有色金屬產業的轉型升級。近3年來,通過排查整頓被關停取締的企業有30多戶;改造升級,走資產收購、資源拍賣、設備重組、優勢整合的企業有20多戶;正在走發展培育,做大做強,朝高、精、尖“產業鏈”高水平方向發展,打造南丹有色金屬航母的企業有近10戶,得益于有色金屬采、選、洗、治行業的發展,深加工“產業鏈”的做大做強,稅收呈遞進式增長,財政收入也逐年增加,為地方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四)專業管理效益凸顯。近3年來,南丹的有色金屬企業較多,大小統計有近200家,零亂無序地分布在大廠、車河、芒場三個礦區鄉(鎮)的荒山野嶺,高坑低洼;大家都在搶資源、搶進度、比效益、爭能源,盲目無序、粗放式的采洗選冶,加上企業自身逐利意識的驅動,許多企業逃避稅務部門的監督管理,使稅務部門難以詳細掌握企業的生產經營實情,監控不到位、管理難度大,極易造成稅收的跑冒滴漏。有色金屬企業轉型升級后,使企業從原來的“小、差、亂、散、落后,難以監管”的近200戶收縮為“大、全、優、集中、先進,便于監管”的120多戶,有利于國稅部門集約化、規范化、專業化管理,減少稅收的跑冒滴漏,減少環境污染的壓力。
二、南丹縣有色金屬行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有色金屬礦產品深加工不足,產業鏈條不長,產品增值空間不足。當前我縣大部分有色金屬原礦就地深加工產業鏈沒有形成,沒有一批附加值又高的有色金屬精深加工項目,加工生產能力小、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十分突出,從全縣調研的數據看,只有幾家優勢企業為龍頭企業(如:南方公司、津泰公司、高峰公司、金山公司、華錫集團公司等),其他企業基本上算是原始礦產品開采,產品附加值很難提升,增值空間很有限。
(二)有色金屬礦產品名牌產品核心沒有確立,缺乏核心自主創新技術,沒有自主定價權。目前,南丹要缺乏品牌優勢,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公司缺乏,產品競爭力沒有顯現,而財政收入主要依賴于有色金屬行業稅收,有色金屬行業稅收波動大,對有色金屬礦產品的價格,受國內國外價格影響很大,有色金屬行業國稅收入的增長都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無法準確預測到稅收收入情況,導致整個稅收收入增長受到很大影響。
(三)有色金屬行業數據化管理優勢沒有凸顯,管理模式有待革新改變。從目前來看,有色金屬行業稅收收入占整南丹國稅稅收收入都達到80%以上,但是花費近1000萬投產使用的南丹縣有色金屬稅費監控系統,在信息數據科學管理,跟蹤監控和預測分析的優勢沒有體現,對增加有色金屬稅收收入作用沒有發揮。有色金屬稅收收入仍然受國際市場價格因素最為明顯。而從現有的管理模式來看,有色金屬企業管理仍處于“管理員+管戶”的傳統模式上,沒有新的突破,有待反省思考,革新管理新形式。
三、南丹縣有色金屬行業可持續發展建議對策
優化稅源產業結構,豐富壯大支柱稅源行業,主動促進有色金屬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強強合作,創新技術、提升品牌,加強宣傳,全面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來助推南丹有色金屬產業可持續發展。
(一)優化產業合作,引進創新先進技術,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從目前條件看,南丹縣有色金屬企業集中齊聚優勢比較明顯,結合的當前推進有色金屬產業示范基地規劃建設,提升有色金屬產業集群,打造有色金屬原礦采選生態鏈、有色金屬冶煉和延壓產業鏈、加工和配套產業鏈等多鏈合一。引進先進技術,促進產業技術改造,深化礦產品價值。發展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精心篩選、設計、包裝一批新項目,采取內引外聯或強強聯合的方式,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強與高校、科研單位合作,多渠道抓好科技引進、新產品開發、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不斷延伸有色金屬產業鏈,力爭在高新技術材料開發上有突破、見成效。
(二)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培育自主品牌,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要加大新興產業創業初期的優惠力度,對成果轉化初期或市場開拓初期的高新技術產品,國家應給予強有力的稅收減免稅扶持。培育發展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公司、大集團,打造百億元龍頭企業,使車河工業園區成為品牌響亮、企業密集、優勢突出、產品競爭力強的環保型經濟園區。因此,我們國稅部門應結合實際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建議、爭取國家盡快出臺有色金屬技術開發等方面稅收優惠政策,支持企業的轉型升級
(三)深化“互聯網+”行動計劃,強化信息化管稅,促進有色金屬行業管理良性互動機制。深化落實稅務總局“互聯網+”行動計劃,引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集成,依托專業化監控管理系統,使專業化管理過程中采集的企業數據、第三方數據、系統生成的分析數據及預警信息為納稅評估、稅收分析、稅務稽查等部門共享,建立稅收分析、納稅評估、稅務稽查、稅源監控“四位一體”良性互動機制,通過數據的采集、傳輸、分析和應用,形成巨大的信息能量,對推動行業管理模式解構和重塑產生重要質效以促進稅收收入質量的提高。
(四)優化服務方式,創新團隊管理,提升有色金屬經濟效能。通過優化辦稅流程,簡化辦稅程序,為有色金屬企業開辟“綠色通道”,對其在轉型升級中辦理涉稅業務,給予最快捷、最便利、最優質的服務,提供個性化服務,實行特事特辦、急事急辦深入有色金屬企業,上門宣傳稅收政策。打造“人—事—人”專業化管理形式,形成流水化企業跟蹤監管,科學設置工作崗位,明確崗位職責,確定工作銜接的節點和配套程序,將各項管理標準具體分解到每個工作崗位,形成包括工作職責、工作目標、業務流程、工作質量、績效考核、責任追究等要素的具體崗位加以規范,使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優質高效地完成本職工作,使整個有色金屬專業化管理工作形成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