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之痛 技術和管理需雙管齊下
北京6月10日消息我國稀土的工業儲量全世界第一,但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出口價格卻越來越低,我們完全沒有價格話語權。對此,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葉海林特作如下點評。
葉海林:《科技日報》發表文章又一次談到中國的稀土之痛,我國正在制定規劃嚴格限制稀土出口。應該說如果沒有這次兩院大會,稀土不會成為近期媒體關注的一個話題。但實際上稀土的困境確實每天都在發生,已經成為中國礦業的一個大悲劇和大鬧劇,而且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悲劇和鬧劇。
說是悲劇,是因為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而且是中國占有絕對優勢的戰略資源,但是從沒有掌握定價權;鬧劇是這些年我們不斷的看到稀土行業的一些蛀蟲在蠶食國家利益,在內外勾結,甚至把稀土礦產謊稱是水泥土、水泥礦渣來出口,賺取可憐的外匯。這樣一件事情我國注意到已經有十幾年了,媒體都在說要想辦法,但每次看起來辦法都不是很理想。
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確實沒有高技術,也就是說我國是稀土的應用國家,挖出的稀土自己沒有辦法把它變成半導體上的應用元器件,不得不先把稀土礦出口,再換取到高精尖的稀土元器件,再把它裝備到產品上,這是一個技術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監管上的問題,只要隨便上網一搜就可以看到,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現,盜采稀土礦,或者把稀土謊稱其他廉價的工業廢棄原材料出口,逃避關稅、逃避打擊,這樣的現象屢禁不止。
“我國稀土的工業儲量全世界第一,但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出口價格卻越來越低,我們完全沒有價格話語權。”這讓從事了50年稀土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倪嘉纘院士覺得痛心,他覺得“我們是在犧牲環境、壓低價格為老外服務”。
如果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我們國內稀土行業的高科技加工能力上,并不能防止我們國內的一些小蛀蟲們在瞞采偷采稀土礦藏出口到國外去,讓外國人賺我們的錢。治理中國的稀土困境應該是雙管齊下的。我們既需要想辦法提高高技術產品的加工能力,也要嚴格的加強監管。在此之前,中國應該首先做的事情應該是對我國的稀土礦藏進行一次的全面的調查,搞清楚我們到底有多少礦,還能讓我們用多久。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