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研究開放稀土資源 換外企高精技術
日前有消息傳出,監管部門正在召集業界研究者討論一項新政策:以開放稀土資源為代價,吸引國際電子產品制造商和汽車制造商在內的企業在中國建立稀土加工廠,并由此汲取最新的技術。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中國為整合稀土開采,奪回國際定價權的又一次努力。
資源換技術?
在已探明的稀土資源中,我國占據30%全球稀土儲量,卻要供應全球90%以上的需求,長此以往,還能供應多少?更為嚴重的是,2009年全世界的稀土需求只有12萬噸,但中國出口稀土的總量卻高達20萬噸。這一數字意味著有人趁價格低廉,蓄意囤積稀土。
2010年初,政府著手建立稀土戰略儲備,以爭取國家定價權。當時包鋼稀土在提交給上海證交所的材料中表示,該公司已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批準,將興建10個稀土氧化物儲備設施,總儲量在20萬噸以上。有分析師認為,稀土的收儲戰略的影響具有“核威懾力”。
在收拾妥當北方稀土之后,上周,南方稀土整合正式啟動,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五省區15市對稀土開發監管進行區域聯合行動,并探索建立 統一的稀土礦產品市場,建立企業聯盟,形成企業間稀土礦產品聯合磋商定價機制和礦產品調配機制。這一舉措被輿論視為價格統一的“最后一戰”。
但話語權并不僅僅是定價權,因為我們的目的并非一賣了之,而是希望通過稀土提高自身工業實力。因此,有專家指出,現在中國在應用技術上不具備優勢,因此在控制原料的同時,需要大力發展自己的技術,彌補產業鏈的缺陷。
稀土科研和產業分為原料、稀土新材料、元器件生產、終端產品四大領域,我國主要集中在前兩個環節,稀土采選、冶煉、分離提取、新材料制備等方面 技術已很成熟,但深度和廣度嚴重不足,后兩個環節非常薄弱。在現有的產業格局下,中國依然只是在充當廉價原材料供應商,歐美廠商從中國進口稀土分離物質后 生產出高精技術產品,再返銷中國,附加值增長數倍,乃至數十倍。
“我們是稀土大國,頂著生產和消費世界第一的帽子,但我們并非稀土強國。”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稀土高利潤的應用環節是中國所欠缺的,中國現在需要的是先進的應用技術,這也是“資源換技術”的由來。
外企觀望新策略
其實,資源換技術的典范已經有了,包頭稀土高新區作為全國惟一一個以稀土命名的技術開發區,就是為了“用資源換技術”設立的。但這是否是未來的一種新政策,市場還在猜測。
據媒體爆料,曾有分析人士向工信部詢問此事,工信部答復稱,以前中國推行的是“以市場換技術”策略,即通過向外資企業提供廉價勞動力并準其進入迅速成長的大陸市場來實現技術引進,而現在則提倡“以資源換技術”,該項新策略也適用于稀土市場。
來自中國稀土學會消息稱,明年的稀土出口配額還會繼續縮小。該機構人士表示:“究竟縮小多少還沒有決定。”但由于配額的增減將直接影響稀土價格,并可能由此引發其他國家加大開采力度,進而影響國際稀土供求格局,因此“其中的度需要慎重把握”。
一位接近官方的人士稱:“借鑒原本的經驗,這樣的交換是有可能的。”他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目前稀土礦已經成為高科技產品原料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如果能夠有效控制中國的稀土資源,相當于扣住了競爭對手的命門。
他分析,之所以改“市場換技術”為“資源換技術”,可能是中國吸取了曾經的汽車領域“市場換技術”中的教訓。
業內觀察家清議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目前我們國家的稀土資源的產業鏈非常不完善。類似的交換倘若避免曾經在汽車市場上出現的教訓則有可能以國外先進的技術彌補目前的產業集中度的缺口。”
據悉,“資源換技術”已經對外企產生觸動。有西方企業在尋求新的資源供給的同時,也在觀望是否響應中國的“號召”,進駐中國進行生產,以解脫原料“饑渴”。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