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行業政策利好初現 產業附加值不足
繼9月8日稀土永磁板塊開始領漲45個概念股后,9月14日,廣晟有色(600259.SH)近日連續幾個強勢漲停后迎來年內最高價48.36元。同時,稀土類個股全線飄紅,以稀土為首的有色板塊走勢強勁。
2010年各公司中報顯示,稀土企業業績增長顯著,主要依賴于利好政策初見成效,稀土價格持續上漲。
只是,產業政策重大利好背后實則亂局叢生,企業核心利潤增長點——產業鏈附加值布局的道路還很漫長。正如中國稀土協會副秘書長張安文所言:“能否發揮稀有金屬的資源優勢有賴于中國科技水平和高科技應用量。”
供給收縮 增長動力不減
我國是世界上稀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53.5%。雖然作為重污染行業,未來3 年稀土行業供給將有序收緊,很難再有新的稀土冶煉和分離項目開工建設,從而在源頭上收緊稀土供給,但需求增長并沒有減弱。日信證券研究顯示,全球釹鐵硼領 域需求保持12%左右的增速,電動汽車用貯氫合金粉保持15%左右增速,到2014 年全球稀土消費量將達到18.5 萬噸,年復合增長率為9%左右,能夠長期保證上游壟斷企業的高毛利率。
而目前國內稀土礦區已經基本被幾大國有背景企業所劃分,稀土行業的并購重組將主要集中在冶煉、分離以及下游深加工行業。
目前已在全國布局的包鋼稀土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3.28億元,同比增157%,基本每股收益為0.44元,同比增627%。其利潤增長主要來 源于成本控制,且資源優勢突出。平安證券研究員肖燕松向《投資者報》表示:“政策利好基本都是指向大企業,在開采持續性和產業鏈附加值上給予了更多政策傾 斜。”
廣晟有色2010年中報顯示,每股現金流只有-0.17元,這與現金流充裕的有色板塊相去甚遠。其經營能力和費用控制的效率并不理想。但公司大 股東廣晟有色集團有較多的銅、錫、鉭等資源,未來注入上市公司的戰略安排比較清晰。從收入上看,廣晟有色的體量還很小,收入的增長需要增加生產配額,而生 產配額的增加則是來自采礦證的增加,這是公司目前所遇到的一大難題。
每股現金流為負的還有中色股份,公司方面的解釋是,公司處置了四川瀘州黃浦電力有限公司、四川敘永黃浦煤業有限公司股權事項產生較大損失。扣除 出售這兩顆長期虧損“毒瘤”造成的損失,公司實現利潤3198 萬元,同比增長52.5%。上半年,實現稀土1101噸并實現利潤1450 萬元,今年產能有望擴大一倍。
已被明確為福建省政府治理全省的稀土產業鏈的廈門鎢業,控有兩個采礦證。另外,《投資者報》獲悉,公司還在新辦一個證。其長期植根于稀土新材料 領域,有望形成產業附加值高增長點。積累多年的硬質合金刀具產品也已獲下游認可,現正通過與下游客戶聯合技術研發等迂回的方式逐步滲透市場,預計隨著產品 逐步放量,毛利率也將有明顯提升。
政策破局 稀土不惜價
產量雖高,稀土行業的中高端市場卻始終不屬于中國。
2003~2008 年間,我國稀土產量增加了31%,供應了全球近95%的稀土精礦需求,與1998年相比,稀土出口量增長超過了10倍,但價格卻降低了近50%。
我國一直沒建立類似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稀土行業組織,采取開放生產、開放供應的政策,最終導致稀土的定價權并不掌握在中國企業手里, 并出現產能過剩問題,還存在日本企業大量收購廣西、云南一帶走私的稀有金屬原料或半成品現象,所以急需國家出臺政策控制無序產能的擴張,對落后的生產工 藝、環保不達標的企業進行綜合治理。
今年商務部已下達的稀土產品出口配額為30258噸,比2009年驟減了19887噸,降幅達到40%。
繼國土資源部8月10日簽署了《南方五省(區)15市稀土開發監管區域聯合行動方案》后,也擬定在以輕稀土資源為主的北方地區執行一個類似的計劃。而國務院在9月6日正式發布《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稀土被點名納入重點行業兼并重組的名單。
據媒體報道,稀土概念利好消息都已經是年初就知道的,市場現在反應實在有些滯后。其實早在2009年國家就發布了稀土行業調控政策,但當時并未 引起業內重視。今年3月15日,國土資源部也曾下發通知,決定繼續對稀土礦等實行開采總量控制管理。“看著確實好看,但事實上很難掙到錢,企業還是廉價奶 牛的角色。”
從另一方面看,我國稀土永磁體(釹鐵硼)產量雖高,但主要集中在電聲、磁選等中低端市場;而中高端市場如音圈馬達(VCM)、核磁共振(MRI)、風機、車用電動機等領域主要為日本占領。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應用稀土實現附加值最高的國家,用于高新技術領域的稀土占到其消費總量的90%以上,而我國稀土主要是應用在傳統領域,應用在高新技術領域還不到50%,特別是在稀土新材料領域,連江西這樣的生產大省,也幾乎沒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
從事稀土行業27年的江西贛州稀土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兆添認為,“僅僅是控制資源,并不能從根本上奪得話語權。”稀土的真正價值在于應用,而我國的稀土領頭企業在這方面與日本、歐美還有巨大的差距。
日信證券研究員汪華春認為:“從我國稀土行業產業鏈來看,上游稀土資源企業生產已經進入成熟期,下游高端產業鏈和核心技術依然在國外。”
但也有企業,如包鋼稀土憑借前端優勢和成功模式開始了追趕,2008 年與澳大利亞公司簽署協議,進行技術交流,并積極拓展下游四條產業鏈。
張安文希望:“大型央企能利用其資金和政策上的優勢進軍稀土深加工領域,并有對硝酸鈰銨以及各種有機酸稀土等單獨設置相應的準入門檻,保護這種產品附加值比較高,但容量比較小的市場。”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