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賣稀土,稀土就便宜
中國買什么什么就貴,中國賣什么什么就便宜,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比如,在中國進口的鐵礦石瘋長之時,中國出口的稀土卻賣了蘿卜價,怎不叫人心痛!現在,這種局面終于有望改觀。
10月6日,溫家寶總理在中歐工商峰會上發表演講,再次強調稀土問題,“一些國家廉價購買了中國很多稀土,現在還有不少儲備……對稀土加以管理和控制是必要的,但決不會封鎖。”
在今年的6個月內,溫家寶曾對稀土行業作出13次批示。這既顯示了稀土管制的力度,又反映了稀土痼疾之復雜——過去20年,中國稀土以高產量和低價格滿足了全球市場。
稀土被譽為“工業維生素”、“新材料之母”“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
稀土不是土,而是一組稀有金屬的合稱,包括15種鑭系元素及2種與之密切相關的元素,總計17種元素。根據物理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通常把稀土分為輕稀土和重稀土。
稀土之所以珍貴異常,不僅因為儲量稀少、分離提純和加工難度較大,更因為其廣泛應用于國防、航天、電子、核工業、機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被稱為“萬能之土”。
稀土是金,卻賣了個蘿卜價”坐擁比石油還珍貴的稀土資源,卻沒有給中國帶來相應的財富和定價權。
據統計,從1990年至2005年,中國稀土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但價格卻下降了50%。雖然從1998年開始,國家啟動稀土產品出口 配額制度,但在全球高科技電子、激光、通訊、超導等原材料需求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情況下,我國稀土出口價格不升反跌,2005年前后,稀土平均價格低至每公 斤16元。
業內人士感慨:“稀土是金,卻賣了個蘿卜價。”
與此相對,石油每桶由30多美元漲到最高147美元,黃金每盎司由300多美元漲到現在1300多美元。
如果稀土是一般商品,早就遭遇“反傾銷”了由于無序開采和惡性競爭,稀土價格一路走低,以鐠、釹為例,中國的生產成本在每公斤30美元左 右,而此前被封存的美國芒登帕斯礦生產成本則高達每公斤40美元。當產品價格維持在每公斤35至40美元時,美國就沒必要自行開采稀土資源了。芒廷帕斯礦 在1998年被封存,2002年完全關閉。
這意味著什么呢?稀土的價格,僅僅取決于其生產成本,資源本身的價值反而被忽略了。“如此低價的稀土幾乎讓所有外國礦商停產,并讓中國成為過去十年間世界唯一的稀土供應國。”
近年來,美國不時祭出“反傾銷”大旗,來自中國的包裝絲帶、金屬絲網托盤等小商品都曾中招,對比一下,稀土的遭遇簡直太“幸運”了,只怪你賣得沒以前多,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為什么中國的稀土賣得這么便宜 產業混亂,資源浪費嚴重20年前,稀土行業尚有高利潤,在“有水快流”思想指導下,無數的稀土生產企業破土而出,產量和出口量同步擴張。
1980年代初,中國單一稀土產量約為20噸,2006年已達到8萬噸,并且幾乎占據全球貿易量的100%。
在產能增長的同時,惡性競爭、相互殺價成為市場常態,國際稀土價格急劇下跌,“賣得越多,賺得越少”。
近年來,我國逐步認識到稀土的戰略意義,2005年,“稀土原礦”被列入禁止出口目錄,外國只能購買經過加工提純的稀土材料。同年,稀土的出口稅被大幅上調。
但由于產業不集中,各自為戰,稀土價格并沒有走出低谷。2002年,中國曾籌劃組建北方和南方兩大稀土集團,以包頭和江西為中心整合稀土資源,但始終無法協調統一,沒有改變被動局面。
由于管理體系混亂,稀土產業一直進行粗放化生產,“采富棄貧”情況嚴重,往往采一毀十,浪費了大量資源。我國最大的包頭混合型稀土礦回收 利用率僅為10%左右,其余90%進入尾礦壩儲存,大量的稀土在浸取中流失。南方地區離子型稀土礦,目前的平均利用率只有20%~50%。
環境破壞觸目驚心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坦陳,中國生產的稀土占全球較高比例的主要原因是生產過程污染大、代價高,一些國家不愿去做。
國內稀土行業準入門檻低、技術水平低、環保意識薄弱。一邊是瘋狂的開采,一邊是嚴重的環境破壞:地下水污染,耕地荒蕪、牲畜大量死亡,還有放射性污染,“搬不出去就只有等死!”
在南方,稀土開采引發的環境災難也屢見不鮮,特別是目前流行采用不規范的“原地泡礦”法采礦,不僅破壞成片的山林和農田,還往往對地下水造成無法逆轉的污染,山體上千瘡百孔,極易形成地質災害。
便宜別人占,惡果自己扛美國一份報告統計顯示,2009年,中國稀土儲量占全球的36%,產量則占世界產量的97%。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 是,美國2009年的稀土儲量占世界13%,而產量為零;俄羅斯儲量占世界19%,產量為零;澳大利亞儲量為540萬噸,產量為零。
在1990年前,美國還是稀土的自產自足國,但由于稀土礦石的開采、生產和處理對環境污染嚴重,人工成本也很高,美國被迫關閉國內稀土礦,“國內幾乎不存在稀土的礦石開采和處理工作”。
在原來的市場體系下,稀土產業的收益與危害極端不對稱,火中取栗,得不償失。 悲劇的不止稀土。
外國人還想讓我們繼續當冤大頭 管制稀土不違反自由貿易中國對稀土的管制,并非針對某個國家,而是要改變以前不合理的稀土貿易體系,讓稀土的價格和使用量回歸到合理的水平。
為此,中國實行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產能、國家儲備等,促進稀土行業整合與結構調整,下調出口配額只是其中一環。
而且,配額限制只適用于礦石,不適用于成品。事實上,在某種意義上,中國下調出口配額,只是為了反擊西方的技術封鎖,促使外國企業把生產轉移到中國。
這種管制有國際法依據1974年5月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其第四條第5款宣布:“每個國家對自己的自然資源 和一切經濟活動擁有充分的永久主權。為了保衛這些資源,每個國家都有權采取適合于自己情況的手段,對本國資源及其開發實行有效控制”。
1974年12月12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其第二章第二條第1款明確規定:“每個國家對其全部財富、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權,包括擁有權、使用權和處置權在內,并得自由行使此項主權”。
此外,以促進自由貿易為宗旨的世貿組織也有相關章程。即使不考慮發展中國家為本國經濟社會發展而實施特定貿易措施的權利,《關稅與貿易總 協定》第二十條“一般例外”也明文規定,締約方可以為某些特定目的而限制進口或出口,并列舉了10種情況,其中3種尤其值得注意:
(b)為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
(g)與保護可用盡的自然資源有關的措施,如此類措施與限制國內生產或消費一同實施;
(j)在普遍或局部供應短缺的情況下,為獲取或分配產品所必需的措施;但是任何此類措施應符合以下原則:即所有締約方在此類產品的國際供應中有權獲得公平的份額;
其中,(b)款是節能環保的注腳,(g)款是集約限產的注腳,(j)款則是出口配額的注腳。 批評管制,無非是想繼續占我們便宜中國對稀土的管制頗受國際關注,按照計劃,中國將大幅度減少稀土的出口,一些國家對此表示不滿。去年6月,美國和歐盟就此問題上訴世貿組織,近來日本也高調加入向中國施壓的行列。
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解釋說,中國不是僅僅對稀土出口進行限制,而是對開采、生產、貿易的整個鏈條進行限制,這樣的做法是符合世貿規則的,既要促進經濟發展,又要保護環境以及考慮國家安全等綜合因素。
事實上,美、歐、日本利用前些年稀土價格的低迷,各自進行了對稀土的儲備,據悉,日本儲備的稀土至少夠其使用20年,他們在乎的不是相關產業受影響,而是不能繼續低價購買稀土。
因此,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批評,就是要讓中國繼續當冤大頭,任何正常的國家都不會同意。
現實中,出于環保因素,美國和歐盟國家明確表示會禁止水銀出口,日本因為戰略因素禁止碳化纖維和鎳合金等出口。在維護國家利益方面,中國也應有自己的正當訴求。 保衛稀土,還得苦練內功 依靠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提高資源利用率 “大而不強”是我國稀土產業的顯著特點,雖然開采量大,幾乎占全球市場的97%,但主要生產廉價的初級產品,相關的研發和深加工比較落后,高端應用技術被國外壟斷。
在稀土新材料領域,中國幾乎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市場的稀土精材多為日、美等國掌控。釹、鑭、鏑、鋱等精材,純度每提高1個百分點,價格就幾乎翻一倍。
從中國進口廉價稀土,生產出高精技術產品再返銷中國,附加值增長數倍,乃至數十倍,這樣的買賣太不劃算。需要提高深加工能力,真正從產業鏈受益。
促進行業整合,減少環境污染靠犧牲環境、血拼價格獲得市場的中國稀土產業,屬于最低層次的競爭,不可持續發展。稀土行業的中長期規劃,必須立足于減少污染、保護環境。
即將公布的《稀土污染物排放標準》,計劃將污染物排放濃度門檻控制在50ppm以內。
如果真正執行該標準,全國80%左右的稀土分離廠可能面臨倒閉。對此,專家們并不敢樂觀,反而對該標準的執行表示懷疑,“有的工廠一旦遇到檢查,就會提前對污染物進行處理。”
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全國正在大刀闊斧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產能,為此甚至大范圍限電。那些排污不達標的稀土企業,當然也在取締范圍之內,這正是一個優化生產工藝、促進行業整合的機會。
打擊走私,維護產業秩序稀土產業面臨的一個重要威脅是走私。據估算,2008年,中國的稀土出口走私在2萬噸左右。而這一年,官方能夠統計的稀土出口量為3.95萬噸,這意味著當年的走私量接近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
每年走私到美國的稀土最多,有很多美國稀土買家來到中國。他們也不買,但最后美國也不缺稀土啊,(這說明)只能是走私過去的。”
現階段,打擊走私的問題顯得尤其嚴峻,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出口配額制的落實。對此,需要從源頭進行監管,掌握每一家稀土分離廠的產量以及銷路。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