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限稀土出口 USW指控子虛烏有
美國啟動對華新能源政策的“301調查”,引起了多家企業的強烈關注。日前,中國相關政府部門、企業及行業協會正在積極應對。
《第一財經日報》近日獲得了一份由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下稱“USW”)提交給美國貿易委員辦公室的詳細申訴書,列舉了中方五大涉嫌“違反”世貿組織規定的質疑。不過,國內新能源企業及相關人士對美方的質疑一一予以反駁,認為美方的質疑乃“子虛烏有”。
未限制稀土出口
USW首先指出的質疑是,中國政府限制稀土出口。該報告稱,稀土元素等礦物質是十多種重要綠色技術(包括太陽能電池、風機、高級電池和節能燈等)的關鍵原材料,在綠色技術應用上不可替代。
“目前,中國稀土產量是世界產量的90%,而美國對稀土原材料并無生產。美國最后一個生產這類材料的工廠在數年前被中國收購,其生產設備也運到 了中國。”該申訴書認為,中國利用出口配額、關稅和許可證申請程序限制稀土出口到美國及其他國家,從而提高了這些原料在國外的價格,降低了國內價格。“就 在最近,中國逐步限制稀土礦物質的出口,將出口配額在2009年的基礎上降低了一半,同時又計劃增加稀土在國內的生產。”USW表示。
一位稀土界人士告訴本報,據美國能源專家分析,中、美、俄及澳大利亞的稀土儲量分別占世界36%、13%和19%及5.5%,“后面三個國家都把自己的稀土資源藏了起來,到底是什么目的呢?美國若是缺稀土的話,他們自己完全可以開發利用。”
日信證券研究員汪華春也預計, 2013年全球稀土供應格局將發生質變,規模較大的Mountain Pass和Mountain Weld將會集中釋放產能,加上其他小礦山的產能釋放后,中國的產量將下降到全球80%甚至更低,且國外礦山的成本及品位可能比國內企業更有優勢。 2013年,全球稀土供需狀況將平衡。
此前,中國商務部有關人士也指出,中國對稀土開采、出口等管理措施符合國際規范和世貿規則。
五類補貼“子虛烏有”
USW還提出質疑,中國有五大類的“禁止性”補貼,包括“乘風計劃”(中國國產風機發電設備的貸款利息補貼)、風電特別基金(即向風機生產商提供每千瓦600元人民幣的撥款,相當于一臺風機成本的5%~10%)、出口產品研發基金(不少于一半產量用于出口,或者年出口額超過1500萬美元的企業,可能獲撥款)、中國進出口銀行的出口信貸項目以及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出口信貸擔保。
在保險和擔保問題上,USW進一步稱,中方個別信貸利率僅1%~2%,這導致中國生產商嚴重擠壓了美國出口商的世界市場份額;2009年1月到7月,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為中國出口光伏產品承保了總計12.5億美元,覆蓋近半數中國出口光伏產品。
中國水利投資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劉同良告訴本報,中方的上述做法是符合WTO規則的。“如‘乘風計劃’,1996年由國家經貿委提出,現在早已失 效;風電特別基金則是一個科研基金,這種做法沒什么值得奇怪的。舉個例子,我國要開發某類新的風機產品,政府會對各公司提供的前50臺樣機做資金上的補 貼,以便做出最佳性能的產品。這又違反了什么規定呢?”
招商證券(600999)研究員汪劉勝也表示,美、德、日等國家都會采取類似的補貼、貸款、擔保方式來鼓勵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就在今年7月底,美國一個30兆瓦的風電項目也獲得了政府1億多美元的貸款。美國對新能源產業的貸款及融資估計要達數百億美元之多。為什么單單要指責中國呢?”
“歧視外國企業”說法不成立
除了上述兩類指責之外,USW還列舉了另三項“涉嫌違反WTO規則”的內容:(中國)對進口貨物和外國企業存在歧視、要求外國投資者技術轉讓以及“導致貿易扭曲”的補貼。
申訴書寫到,2009年,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與中國地方政府簽訂的發電站建設協議中就涵蓋一個承諾,要在中國建設一套光伏設備供應鏈;當年,美國常青太陽能公司打算在華設廠時也一并轉移 了其熱水器技術,且該公司在美國麻省的工廠遷移到了中國。這些做法都被美方看做是不公平現象。
東方證券研究員鄒慧反駁,在中國建配套工廠、轉移高新技術,可以降低企業的成本,也能促進中美雙方的技術交流,都是很正常的要求。如果說還是從國外采購高昂的設施、每次技術開發都要通過遠程溝通的話,商務、人力成本都是很高的。
USW還表示,中國政府補貼給綠色技術領域后,幫助了中國企業擴大市場份額,壓低了售價,“2006年到2009年間,雖然中國風電市場增長了 十倍,但美對華出口的風機成套設備、齒輪等各降了81%和67%。此外,2006年至今,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風車塔、風車桿設備增長了7倍,進口增長遠遠超 過美國國內需求的增長,侵蝕了美國生產商在美的市場份額。”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對此稱,美方列出的一些數據并不準確,不少都是臆想和猜測的。
劉同良表示,這幾年中國風電企業的突然崛起,主要是競爭的結果,并不違背國際慣例。 汪劉勝也表示,中國新能源產品出口增速較快,值得美國企業自身做深刻的反省,一味指責他人,看不到自己在研發、生產上的落后,只能讓自己更加退步。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